十一善

十一善
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。 即十一善心所: 一、 信, 謂於一切善法, 忍可樂欲而不疑。 有信實有(於諸法實事之理中, 甚深信忍)、 信有德(於三寶真淨之德中, 甚深信樂)、 信有能(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, 甚深信力)三種。 二、 慚, 慚者羞惡之心, 謂心常知慚, 崇重賢善, 耻往昔所作過惡, 則能對治無慚, 息諸惡行。 三、 愧, 愧者廉耻之心, 謂心常知愧, 不為暴惡, 悔往昔所作過非, 則能對治無愧, 息諸惡業。 四、 無貪, 謂於五欲順情等境, 心生厭離而無所染著。 五、 無嗔, 謂於五欲違情等境, 心常忍辱, 不起忿怒。 六、 無痴, 謂於一切理事等法, 明解決了, 無所迷惑。 七、 勤, 謂於一切善法, 精進修習, 不生懈怠, 圓滿善業。 八、 安, 安即輕安。 謂遠離粗重惱亂, 及除障定之法, 調暢身心, 而轉安适。 九、 不放逸, 謂精進身、 口、 意三業, 於所斷之惑及所修之善, 加功勇猛, 速令成滿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善法, 而無放逸。 十、 行舍, 謂精進身、 口、 意三業, 令心平等, 寂靜而住, 舍離一切掉舉、 昏沉等障。 十、 不害, 謂於一切有情眾生, 無所損惱, 不加嗔恚, 常運慈悲之心, 拔其危苦, 與其安樂。 見《成唯識論》卷六。
* * *
﹝出成唯識論﹞ 〔一、 信〕, 信者, 謂於一切善法, 忍可樂欲, 而不疑也。 有三種: 一、 信實有, 謂於諸法實事理中, 深信忍故; 二、 信有德, 謂於三寶真淨德中, 深信樂故; 三、 信有能, 謂於世間、 出世間一切善法, 深信力故, 能得能成, 起希望故, 是名為信。 (三寶者, 佛寶、 法寶、 僧寶也。 ) 〔二、 慚〕, 慚即慚天, 謂心常知慚, 崇重賢善, 恥昔過惡, 則能對治無慚, 息諸惡行也。 〔三、 愧〕, 愧即愧人, 謂心常知愧, 不為暴惡, 悔昔過非, 則能對治無愧, 息諸惡業也。 〔四、 無貪〕, 謂於五欲順情等境, 心生猒離, 無所染著也。 (五欲者, 色欲、 聲欲、 香欲、 味欲、 觸欲也。 ) 〔五、 無瞋〕, 謂於五欲違情等境, 心常忍辱, 不起忿怒也。 〔六、 無癡〕, 謂於一切理事等法, 明解決了, 無所迷惑也。 〔七、 勤〕, 謂於一切善法, 精進修習, 不生懈怠, 圓滿善業也。 〔八、 安〕, 安即輕安, 謂遠離麤重惱亂, 及除障定之法, 調暢身心, 轉安適也。 (麤重惱亂, 即貪瞋癡等是也。 障定法, 即散亂是也。 ) 〔九、 不放逸〕, 謂精進三業, 於所斷之惑, 所修之善, 加功勇猛, 速令成滿世間、 出世間一切善法, 而無放逸也。 (三業者, 身業、 口業、 意業也。 世間、 出世間善法者, 大人所修五戒十善, 名為世間; 聲聞等所修戒定慧之法, 名出世間也。 ) 〔十、 行捨〕, 謂精進三業, 令心平等, 寂靜而住, 一切掉舉昏沉等障, 悉皆捨離也(掉者動也。 ) 〔十一、 不害〕, 謂於一切有情眾生, 無所損惱, 不加瞋恚, 常運慈悲之心, 拔其危苦, 與其安樂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